1 后进生实际情况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中最难最需要耐心的是转化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批评或表扬都要深浅有度,积极寻找突破口,因材施教。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转化后进生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班有一名学生叫小鹏(化名)。来到学校的第一个学期,上课除了玩手机就是睡觉,一下课就往网吧跑,班级活动不参加,跟同学聊天三句不离网络游戏。我与他谈话,他告诉我: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奶照顾长大。上了小学后,父母接他到身边生活,但也无暇顾他,把他送到全日制的学校寄宿,每周五下午接他回家住,周末就让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呆着,周日晚上又送他回学校,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他初中毕业。当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觉得很无聊,就开始上网玩游戏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就上瘾了。他的梦想是想成为国内顶尖的职业游戏玩家,而不是跟猪牛羊鸡鸭鹅打交道,但迫于父亲的压力,只能来我们学校学习。后来他上网晚归,好几次上了晚自习或是周末晚上熄灯时间后,他还没回到学校,每次都是我带着其他同学从网吧里把他找回来。除此之外,他不洗澡,不洗脚,不洗鞋,睡觉时直接往被子里钻,被子也不洗,时间久了,糟糕的卫生状况引起了同学们的公愤,大家开始嫌弃他、排斥他。我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但更希望他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做好个人卫生,自我调节,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更过分的是,他开始周末夜不归宿,爬墙外出上网,而当我把他的情况告诉他父亲,请他父亲到学校共同教育后,他却依然故我。后来,我又多次打电话给他父亲,希望他能再来看望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他父亲总是以工作忙等各种理由推脱不来。看到他不思进取,他的父亲也不管不顾,我的心都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连他的父亲都不管了,我还管他做什么?!
有一次晚上,他又外出上网不回学校,班里同学向我报告的时候,我气不打一处来,决定这次一定要把他赶回家!我带着几个学生到网吧找他,从他们口中得知,小鹏下午给他爸爸打电话时挨骂了,还被爸爸挂断了他的电话,他因此情绪变得低落出去上网。同学们从网吧里把他找出来后,我不动声色地问他:“怎么这么晚不回去睡觉呢?听说你不在宿舍,我和同学们都很担心你。”他沉默不语。“是不是今天跟爸爸闹矛盾了,心里不舒服?”他点点头,头埋得很低。“你觉得爸爸这样对你是不对的?所以你想这样做是为了让他知道错?”他继续点头。“那爸爸跟你说了什么?你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对?你告诉老师,老师去帮你批评他。好吗?”他抬起头迟疑地望着我。“把你的心里话告诉老师,爸爸做得不对的地方,老师去帮你批评爸爸。”为了获取他的信任,以便达到我的目的,我假装成很关心他理解他的样子,“真诚”地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爸爸骂我……”果然,他开始卸下防卫,把事情的经过来龙去脉告诉了我。看着他委屈、可怜兮兮的样子,我又心软了,想着:要不,再给他一次机会吧。末了,我告诉他,父亲其实是爱他的,只是在气头上说话可能语气重了些。即便是父亲真的错了,也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报复”父亲,让他更生气。这样“报复”父亲就是他的不对了,只会让父亲失望和伤心,最终伤害的是爱自己的人。并且教他一些与父亲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这一件事,我明白了:他的种种不良行为都只是叛逆的表现,是为了与父亲对抗,引起父亲的关注和关爱。我再一次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请他再到学校好好聊聊。我和他父亲交流了我个人的情况分析和观点,希望他认真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考虑是否需要换专业转学。再通过学生科出面请他先把孩子带回家好好考虑。
一个月后,他父亲把他送了回来,说是想清楚了,决定继续留在这里学习。为了让小鹏心里感到一些压力,在学生科的要求下,他写了保证书,他的父亲也在保证书上签了字。回来后,他确实不再违纪,安分守己了。我又趁热打铁,在班里组织召开“拒绝沉迷网游,戒除网瘾”的主题班会,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小结、谈心得体会的环节进行教育,并请他和另外几个比较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分别上台谈感想。从此,他去网吧的次数开始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慢慢缩短。我继续找时间和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
后来,我们班和牧医133班一起组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训练分组时,他被选为所在队伍的队长,我也因此发现了他惊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回校后进行活动总结,他的总结是全班学生中最好的,条理清晰,概括简练,却又面面俱到。没想到他竟然有如此清晰的思考分析能力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了他的优点,我十分高兴,立即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了他,又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他给我的惊喜让我感到十分开心!期待他今后会有更多出色的表现!
2014年秋学期,学校举办篮球比赛。我知道他在初中时曾经在篮球队训练,便任命他为班级篮球队队长,挑选队员、组织训练的工作全部交由他负责,并要求其他同学配合工作。他开始认真组织训练,队员们也都非常配合,积极为参加比赛做准备。第一场球赛时,由于他周末回家没有按时返校,剩下的2个主力也是一个请假一个刚刚负伤,其余队员无法应战,最后选择了弃权。我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因为他不在,今天的第一场比赛没有主力,我们只能弃权了。第二天上午他就回到学校,接下来的每场比赛他都非常认真去组织参赛。篮球比赛结束后,我找他谈话,肯定了他的努力和付出,和他一起查找比赛失利的原因,以及在组织活动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在班会课上表扬了他和他的团队。随即,我又让他担任体育委员。而后,在第14届校园文化体育周中,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积极配合班长工作,认真组织同学参赛,就连自己的脚伤未愈也要带头参加集体项目比赛,主动去做好人好事、写广播稿。在他和班长等其他班干的合作下,我们班的文体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有了自己的发挥平台,他的纪律慢慢变好起来,也开始用点心思来学习。现在时不时能听到任课老师对他的表扬,同学们也喜欢和他一起玩了。看着他变得越来越懂事,看他的成长与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桀骜不驯的“野马”终于被我“驯”服了!更多的是庆幸我没有放弃他,否则我将失去一个多么优秀的学生!
2 案例分析
2.1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当代教育学家李希贵说:“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应该信任你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用信任、欣赏的眼光关注你的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小鹏正处于叛逆时期,我对他是“恨铁不成钢”,但也相信他终会长大懂事,于是不放弃不抛弃,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2.2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待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在发现小鹏的闪光点时,我及时肯定他、鼓励他,并将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他负责。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诱发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用心良苦,把老师当成良师益友,从而更加努力向上。
2.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引导,我们把要求适当降低一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稍加努力就有进步,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进步。
小鹏的种种表现皆源于他的叛逆心理,一是缺乏家庭的温暖,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缺少父母关爱;二是不满父亲对自己的学业安排而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表示反抗。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教他学会沟通,抓住机会让他发挥特长,交付任务让他完成,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使他找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他遇到困难时,为他排忧;当他迷茫时,指引方向;当他犯错时,引导纠正;当他进步时,赞赏鼓励。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端正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3 感想与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所谓赏识,就是教育者充分肯定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每个孩子,都好似是由一粒种子长成的小树,小树还要长成大树。但是,并不是每棵小树都能成为栋梁之材。是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伟大抑或平庸、成功抑或失败。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即是理性的研究者更是感性的实践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多一些爱心、耐心和关心,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当有一天,你发现“后进”的他成长了、懂事了、进步了,我想,没有什么事能比这更让人感到喜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