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网站!
如何用沟通来矫正农村寄宿生的暴力行为
来源:     作者:韦怡     发布时间:2015-09-15     浏览次数: 6954次

〔摘要〕:农村中专里的暴力行为有它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但不管怎么说暴力行为造成的原因都是由心而发的。解决心理问题,疏通思想,从而矫正行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要注重技巧,不能只强调大道理,更不能以暴制暴,不要以过激的方式来惩罚学生,那样真的就只能适得其反了。我认为老师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点沟通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有效地消除敌对情绪,达到真正地改变学生暴力倾向的心理。

〔关键词〕:沟通  寄宿生  暴力行为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里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并且有滋生蔓延的趋势。尤其是在象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专学校里,由于是寄宿制,几乎全天都在这个群体中生活,打架斗殴、欺压饭卡,勒索财物、谩骂师生等不良暴力行为时有发生。这样以来对班级对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学习秩序。

关于暴力行为对受害者的影响问题我就身边的一个实例说说吧。畜牧兽医专业0918班的黄生同学(广西博白人)一向成绩优异,是老师们的重点培养对象。可是就因为一次排队打饭与同年级的地头蛇肖鹏飞同学发生口角磨擦,后在当晚下晚修后肖对樊进行殴打,还提出要求要樊每周给肖10元生活费。樊当然不服,但又不敢告知老师,整天为了这件事纠结不清。在第五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成绩直线下滑,并产生厌学情绪,老想转学。后经班主任黄喜老师深入调查了解情况之后并采取一些解决措施,肖和樊两同学才得以和好,樊也恢复了之前的精神面貌,好成绩获得奖学金。

以上例子说明校园里的暴力行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深度摧残。大多数受害者一般只能忍气吞声,在人格、性格上遭受巨大摧残,在心灵深处极易造成阴影,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而对于施暴者而言,若是其恃强凌弱屡屡得逞的话,又极易助长其称王称霸、恣意妄为的不良心态。若是不能在学校老师或家长的帮助开导,其极易发展到社会作案,走向犯罪的地步。

针对校园暴力行为对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极大的问题,我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进行了一番探讨研究,分析了造成暴力行为的心理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据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占11%左右,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祖母监护的,有的是委托亲戚监护的,甚至还有的是没有人监护的。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的。种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一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影响。因为最初的监护人往往是孩子的第一启老师。1.在这些家庭里面,有的只顾生而不顾教,有的在孩子出生不到三个月就交给老人又外出打工去了,有的甚至一年都不回来看一次的也有。2.有的家庭只看考试的成绩而不看道德修养的历练。3.有的只懂得给孩子钱而不顾思想上的教育。4.进入寄宿制中专之后,学生和亲人的接触更少了,孩子的心理变化由于缺乏亲人的沟通而失去应有的分析和引导。5.再就是教无方法,很多家庭文化水平低下,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基本上就是打和骂,有的甚至歧视或冷漠,家教效果极差,学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6.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学习习惯的形成。7.不稳定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会造成家教的真空或失控,容易使学生失去精神归宿,心理会逐渐变得压抑,以致行为紊乱。

二、不良的村风民俗、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在农村打骂、粗口话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争议时吵架是常用的解决办法,而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正是造成学生产生暴力倾向人极其重要的因素。还有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书刊、音像作品里的人物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无心向学,不思进取。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把吃饭的生活费都投到其中去,当钱花光时就自然会想到赌和抢,欺压的行为就这样出现了。

三、心理辅导机构欠缺,心理发展不成熟

进入中专后,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一切顺从到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从开始想自立到对长辈依赖的摆脱,等等这些变化都需要有个良好的心理疏导。然而在农村学校,这样的师资配备还是远远不足的。哪怕有个机构在那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也一般。因此大多学生的心理状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评价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很差,极易被外界的诱惑所抵制,容易产生烦躁、压抑与冲动。也正因为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这些学生往往表现为感情淡漠、冷酷无情,容易冲动而且缺乏自制力,所以经常有顶撞老师或亲人等事件。而有的学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师长的管教,不愿意吃苦,总认为自己的所想所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特差,一遇到挫折或不满时常常做出过激的行动,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四、人格特征上的障碍是学生产生暴力行为重要因素

所谓人格即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有资料表明,具有暴力攻击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人格障碍实质上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具有人格问题的学生往往特别敏感而多疑,但又缺乏人情味,不能和老师或同学友好相处,容易离群,从而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校园暴力倾向心理的产生和暴力行为的发生都会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而造成这些影响的也正好是跟学校、家庭、社会有重要关系的。作为一名德育教师,一名义务心理咨询辅导员我认为要帮助中专生矫正这些不良行为还得从上述的问题的根源着手,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因素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由祖辈看管,这些家庭往往对孩子宠溺过度养成“小霸王”的习性;而有些学生则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家长的暴力管教之下,极易产生阴暗心理,变得脾气暴躁,抵抗情绪强烈,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所以老师需要对暴力学生的家庭有更多的了解,站在同一角度上去引导和指导家长,使其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把溺爱变成关爱,把简单的打骂转变成理智而威信的语言方式。一定要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但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有很多家庭认为学生交给学校了就一切都是由学校来负责,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却是一副无能为力的窘态。事实表明,一旦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失去撑控,这些孩子就极易忽视学校纪律,为所欲为。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家长知道,家校联合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最佳办法。

二、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

事实表明,很多暴力行为都是事出有因的,有的是深层次的,而有的听起来比较简单。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甚至发现引发他们暴力的冲突的先兆,并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交流中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身分的调整,要以朋友的身分与之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老师要付出真诚和耐心,要经常换位思考,去感受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这样的交流应该是细致而深入持久的。通过细致的辨析要让他们知道打架不是勇敢,逞能不是英雄。

三、尊重学生人格,多以鼓励向上

每个人都有自尊,对学生的教育就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之上使之达到心理的和谐。要注意不能歧视、蔑视或当众揭他们的短处。若是有缺陷的学生,则更要以同情的和热情的态度来面对,这样才能排除沟通的障碍,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对暴力学生的另一面也就是闪光的一面老师要加于肯定。平时生活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神奇的、无穷无尽的潜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于鼓励,促进他们弃恶从正的信心。

四、以活动为载体,用爱心搭建心灵的桥梁

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用爱心作为铺垫,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同学间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对他人的残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缺乏集体关爱的原因。集体是个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那么在这里老师就要善于抓住活动中友爱互助的机会,活动前要加于引导。多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关注他人的良好品行。具有了这样的品行的人,就能够比同年龄段孩子多很多的包容,就可以忍受得下一些委屈,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以从很多品学兼优的班级小干部身上看到。各学校、各班级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养成谦恭有礼、关爱他人、敬重生命的品质。

农村中专里的暴力行为有它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但不管怎么说暴力行为造成的原因都是由心而发的。解决心理问题,疏通思想,从而矫正行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深入研究,要注重技巧,不能只强调大道理,更不能以暴制暴,不要以过激的方式来惩罚学生,那样真的就只能适得其反了。我认为老师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点沟通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有效地消除敌对情绪,达到真正地改变学生暴力倾向的心理。

分享至: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
官网

关注手机官方网站

我要
分享

分享至:
  • Copyright ©2003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 版权所有
  • 联系电话:0772-2713313(校办) 2713202(纪委办)  2711033(网络中心) 2710191(招生就业办)
  • 备案号:桂ICP备2021003351号-1 地址: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沙塘街45号 邮编:545003